現(xiàn)在位置:主頁 > 生活 > 川味《茶館》茶亦釅 | 王紀人

川味《茶館》茶亦釅 | 王紀人

作者:編輯 ? 時間:2018-12-05 ? 瀏覽:人次

文/ 王紀人

今年是老舍創(chuàng)作的《茶館》首演60周年。在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接近尾聲之時,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帶來了四川話版《茶館》,這是對老舍話劇里程碑之作的一次別開生面的演出,可喜可賀。

川版《茶館》的最大改動在“話”上面。話劇是以對話為主要方式的戲劇形式,某些人物的對話可能因其特殊身份而采用其原籍方言,但在習慣上基本都用普通話。老舍話劇以表現(xiàn)北京市民生活為主,在用詞發(fā)聲上更多一些京腔,成為其一大特色。川版《茶館》中,則改成了地道的四川話,只有在找不到相對應的詞語時,才保留原話。北方話反而成了難得一用的人物語言,目的是強調(diào)其與多數(shù)在場人物不同的來路。川白的生動性并不遜于京白,所以臺詞方言上的改動,并不損害人物語言的性格化和戲劇性,反而因其川味十足而別具“麻辣燙”效果。

既然是川版話劇《茶館》,那么茶館也應具四川特色,讓茶館的場景、布局、功能等環(huán)境元素與操此地方言的人群更加諧和。認為北京茶館賣大碗茶,四川茶館賣蓋碗茶,這是弄錯了。舊時正宗的茶館都賣蓋碗茶,這也是一種講究。區(qū)別在于南北茶館供應的茶葉品種有所不同,演出時可以在茶博士的喊聲中體現(xiàn)出來。家具方面,老北京茶館用的是晚清風格的木制桌椅,四川茶館的椅子是竹交椅,川版《茶館》這一道具是用對了。但四川茶博士沖茶用的一般是直接從爐子上提起來的銅吊(銅制水壺),而不是瓷茶壺。凡此種種,都有許多可以進一步考究之處。

值得稱道的是,川版《茶館》的舞臺設計是別具匠心的:整個舞臺設計為四個錯層,每層有幾級臺階連接。這個設計與川地茶館無關,應該是為了適應如上海文化廣場那樣大的演出舞臺,以及老舍《茶館》里有七十多號人進進出出的劇本設計。四個錯層足以放置眾多的桌椅,且形成一個向上的斜立面,以便觀眾可以看到多個表演區(qū)。在第一幕里,這個舞臺設計就充分發(fā)揮了功能。進出的各色人等從各個錯層的臺階上走下來或走上去,有的趾高氣揚,有的風度翩翩,有的低三下四,就是一次肢體語言的持續(xù)亮相,足以顯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這一幕舞臺布景顯示,茶館與對面的二層樓房隔著一條街。街上不斷有男女路人來往,來喝茶的就從街上跨進來,喝完茶的又跨到街上去。茶館里的招待從各個方向把熱毛巾如轉(zhuǎn)盤似的扔給茶客,或者提著壺續(xù)水,還時不時上吃食,還有給客人放腳盆倒水讓他們洗腳的。這里還會發(fā)出各種吆喝聲,以及眾多茶客此起彼伏的說話聲、鳥籠子里的鳥鳴聲。上述舞臺設計和舞臺氣氛的烘托,就足以表現(xiàn)裕泰茶館鼎盛時期的興隆和眾聲喧嘩。

第二幕僅憑舞臺布景道具的變化,就顯出裕泰茶館的局促和蕭條。茶客顯然少了。竹交椅換成了長條凳,放到了錯層的后兩層,坐著的是難民和大兵。這倒不是為了優(yōu)待他們,而是為了有人來充實偌大的舞臺,所以他們沒茶喝,渴了就下來蹭剩茶。前面的茶客喝完茶也不走人,而是走到空著的竹交椅那里坐下,也是為了點綴人氣。何況坐在竹交椅里的人,隨時可能有事回到吃茶的演出區(qū)。在對“逃兵”就地正法時,坐在竹交椅上的看客統(tǒng)統(tǒng)搖得椅子嘎吱嘎吱響,不知是高興還是害怕,茶館像要被震塌似的。如果說第一幕的舞臺設計和調(diào)度是一種細致入微的寫實主義,那么第二幕則是半寫實半象征。第三幕的桌椅板凳與第二幕相仿,放在臺前的演出區(qū),錯層上的竹交椅則統(tǒng)統(tǒng)堆在靠后的墻角落里。臺階上坐著各色人等,有事走到演出區(qū),完事了又回到臺階上坐下,繼續(xù)充陳舞臺。從街上開來了摩托車,來人辦接管茶館的事,然后又坐了摩托車走人。然后,舞臺后部出現(xiàn)一根帶圈的繩索,掌柜王利發(fā)上吊,角落里堆的竹交椅被扔得七零八落。舞臺設計接續(xù)了半寫實半象征的風格,表現(xiàn)了老裕泰茶館的徹底沒落和時代的風雨飄搖。

川版《茶館》在舞臺設計上的諸多創(chuàng)造性,看似多半屬于形式范疇,實際上已在形式中包含了內(nèi)容。一、二、三幕都以茶館為唯一演出場景,但僅從景別差異上就可以看出裕泰茶館由盛及衰的過程。川版與京版相比,除了對話有川、京之別外,在舞臺美學上把寫實與象征合而為一,隱含了更多的時代信息和精神寓意,觸動敏感觀眾的神經(jīng)。如果說老舍原本就是把他創(chuàng)作的《茶館》作為半個世紀舊中國的縮影,那么川版《茶館》的導演和舞臺設計將這個意圖首先在舞臺上充分物化了,然后通過主要和次要人物在這個物化舞臺上的對話、動作、戲劇沖突,進一步地予以呈示。

川版《茶館》在演出內(nèi)容上是否忠實于老舍原著,需要引證一下老舍本人的創(chuàng)作談。老舍在1958年《劇本》第五期上發(fā)表《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其中說到:“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這段話語概括了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茶館》的社會意義。川版《茶館》應該說是忠于原作的,而且通過舞臺調(diào)度和演員表演,更見集中和強化。一、二、三幕表現(xiàn)了20世紀前50年的三個時期——戊戌變法失敗之后、辛亥革命后軍閥混戰(zhàn)和民國初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到內(nèi)戰(zhàn)爆發(fā),雖經(jīng)改良革命,中國社會卻一直戰(zhàn)亂不斷、政治黑暗、特務猖獗、惡人得勢、亂象叢生、民生凋敝……《茶館》沒有貫穿到底的大事件,也沒有波瀾起伏的劇情和大的戲劇沖突,而是以人帶事,事隨人走,無數(shù)的小故事并無關聯(lián)地交織在一起,卻烘托出了一個個時代。在人物塑造上,寥寥數(shù)語即活脫出其性格和命運。如掌柜王利發(fā)兢兢業(yè)業(yè)謹小慎微,屢屢改良卻不斷碰壁,茶館遭霸占。常四爺愛國心切又仗義執(zhí)言,卻被拘捕。秦二爺實業(yè)救國一片真心,卻慘遭掠奪。至于拉皮條、販賣人口的小順子,靠相面算命騙錢蹭喝的唐天師,想買老婆的龐太監(jiān),想當娘娘的龐四奶奶,還有密探特工諸多丑類,皆能摹聲畫骨,直抵其丑惡的靈魂。老舍創(chuàng)造了不只幾個,而是整整一臺活生生的人。他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整的、具體的、歷史的語言環(huán)境,其中每一個人的語言都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習慣。

《茶館》首任導演焦菊隱在發(fā)現(xiàn)并肯定這個特點后,又進一步指出觀眾要看的是戲,也就是經(jīng)過集中、提煉、典型化了的生活,特別像第一幕這樣的群眾場面,僅僅創(chuàng)造出一些人物形象是不夠的,“還需要導演把整臺戲組織起來……讓觀眾想到茶館以外的生活”。第一幕開場王利發(fā)子承父業(yè),裕泰茶館重新開張,三教九流濟濟一堂,場上氣氛熱鬧非凡,觀眾看得應接不暇。這一場老舍寫得最精彩,導和演的處理卻很有難度。川版《茶館》做到了多而不雜,繁而不亂。在劇情上,茶館墻上明明貼著“莫談國事”,王利發(fā)也一再提醒,愛國的常四爺偏偏說了“我看大清帝國要完”,被倆特務鎖走,因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正抓譚嗣同余黨。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舞臺作了靜場處理,令人觸目驚心。另一件事是小順子當人販子,龐太監(jiān)買窮家女當老婆,茶客中竟有人向老太監(jiān)賀喜。這樣處理,無聲地提示觀眾質(zhì)疑當時的國民性問題。拉皮條的小順子被稀里糊涂地當作逃兵當眾砍頭,清朝的特務成了軍閥的走狗。龐四奶奶想讓老公在西山登基,自己當娘娘。中產(chǎn)階級秦二爺一心辦工廠實業(yè)救國,工廠卻被當作“逆產(chǎn)”搶走……這一幕處理得緊鑼密鼓,惡勢力步步緊逼,舞臺氣氛愈趨悲涼。

作為幕間過渡,京版《茶館》已增加了打竹板的說書人承上啟下。川版采納了京版的做法,但代之以流行于巴蜀一帶的金錢板說唱藝術。用金錢板來串聯(lián)《茶館》的三幕戲,無疑增加了川版的特色,而且該說唱人演得相當出彩。

川版《茶館》是一部向人民藝術家老舍致敬,也同時向杰出導演焦菊隱致敬的大戲。為了表現(xiàn)這種敬意,真人扮演的老舍坐在椅子上和站起來的剪影,出現(xiàn)在二、三幕天幕的右上方,仿佛老舍在看、在沉思,也在憑吊他自己。

(刊于2018年11月29日解放日報朝花周刊評論版)

這是“朝花時文”第1767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fā)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wbb037@jfdaily.com。 投稿類型: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干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xiàn)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chuàng)作傾向趨勢者;請?zhí)貏e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里見到有你自己出現(xiàn)的一期,特優(yōu)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注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轉(zhuǎn)載請保留原文鏈接:http://eatcooks.com/a/shenghuo/2018/1205/21110.html上一篇:上一篇:螢火蟲之夜 | 陶然
下一篇: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