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主頁 > 國內 > 格致論道灣區(qū)2023首期開講 | 五位大咖匯聚科學煙火 溫暖羊城冬日

格致論道灣區(qū)2023首期開講 | 五位大咖匯聚科學煙火 溫暖羊城冬日

作者:編輯 ? 時間:2023-01-06 ? 瀏覽:人次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1月6日下午,由廣州市科技局主辦、廣州物聯網研究院承辦、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協辦的格致論道灣區(qū)第21期在廣州大學附屬中學舉辦。本期講壇以“煙火向星辰”為主題,邀請來自帕金森病、兒童自閉癥、兜蘭培育、蝽類昆蟲、漢語方言領域的5位嘉賓,分享了他們努力點燃簇簇煙火,點亮科學璀璨星辰的故事。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關注青少年患者,尋找遺傳性帕金森治療開關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加重的神經系統性病變,中老年人常見,常常伴有廣為人知的震顫、運動遲緩、肌肉僵直等運動癥狀。帕金森病作為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著我國超過300萬人的健康。

在帕金森病的患者群體中,有大約10%是由于基因的遺傳突變所造成的。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研究員楊偉莉,研究的就是隱性遺傳帕金森病的第一、二大致病基因——Parkin和PINK1基因,攜帶有這兩個基因突變的患者,大多會在青少年時期發(fā)病。據報道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遺傳性帕金森患者年僅五歲,較早的發(fā)病進程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

由于帕金森病的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受遺傳、衰老及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因此目前帕金森病的確切發(fā)病機理仍未明晰,無法針對性找到合適的阻止患者大腦神經退變死亡的治療方法,這也是帕金森病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楊偉莉及其所在的李曉江教授研究團隊目前聚焦青少年型帕金森病的重要致病基因PINK1和Parkin的致病機理研究,通過對小鼠、豬、猴等不同物種的大腦進行對比,發(fā)現利用與人類更為接近的猴模型研究PINK1基因,能夠更好地模擬帕金森病人神經細胞退變死亡的重要病理特征,由此建立了世界首例PINK1敲除的帕金森病猴模型。依托于這些新制備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他們發(fā)現帕金森病重要致病蛋白PINK1僅在靈長類大腦中特異表達,而且發(fā)揮著獨立于線粒體功能的其它關鍵激酶功能,因而提出了PINK1基因突變引發(fā)的青少年型帕金森病的新機制,對治療帕金森病具有新的指導意義。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守護“星星的孩子”,讓他們不再孤單

自閉癥并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種發(fā)病于嬰幼兒時期的廣泛性發(fā)育障礙性疾病。據統計,我國自閉癥患者已經超過1000萬,0到14歲的兒童患病者達200余萬,而且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目前自閉癥是導致兒童殘障的最常見的原因,兒童患自閉癥人數超過兒童癌癥、糖尿病、艾滋病三者的總和。通常情況下,自閉癥兒童一般在3-4歲才獲得診斷,甚至更晚。盡管孤獨癥一旦確診,會伴隨終生。但早期、有效、規(guī)范的治療可明顯改善孩子癥狀。

廣東藥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兒少衛(wèi)生系主任楊文翰10年來始終堅守在臨床一線,他和團隊為超過上萬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提供診療服務,并提供一定評定和干預的方法。楊文翰介紹到,臨床上通常是根據幾個主要的核心癥狀來去診斷自閉癥,如社會交流、交往存在持續(xù)性的困難、語言障礙或落后、興趣狹隘和刻板行為、智力低下等。確診之后,還需要根據自閉癥患者不同的年齡階段制定不同的干預方案,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康復,但這往往需要持續(xù)一生。

盡管現代醫(yī)學無法解釋孤獨癥的發(fā)病機制,但這也是包括楊文翰在內的許多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前進的方向,只有了解清楚其機制,才能提供更有效的干預和改善的治療方案。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走進臭屁蟲小世界,繪制蝽類昆蟲進化圖譜

全世界已知昆蟲大約105萬種,占目前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地球上全部生物物種的大約一半。昆蟲的分布非常廣泛,地球上凡是有植被生長的地方,都有昆蟲的出現。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強所研究的蝽類昆蟲在全世界大約有45000種,人們平時常見的臭屁蟲便是蝽類昆蟲。他介紹到,蝽類昆蟲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進化出了很多保護自己的方式,如臭腺構造進行化學防御,多變的翅型適于不同生境和生存方式,以及雄蟲或雌蟲的護卵護幼行為等。雖然蝽類昆蟲物種數量不是非常突出,但是也在生態(tài)系統中扮演著多樣的角色,如傳粉者、捕食者、分解者,還有農林害蟲和衛(wèi)生害蟲,研究蝽類昆蟲對于全面認識生態(tài)系統的運作有著很大的意義。

謝強從讀研究生的時候就不斷努力,嘗試去構建更完整、更可靠的蝽類昆蟲進化樹。而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不斷去收集昆蟲標本作為研究材料。謝強和他的研究小組在中國西部和南部的邊疆邊境區(qū)域開展了大量的野外科考。過去六年中他在野外考察的累計工作時間超過了12個月,考察的總里程超過了五萬公里。野外工作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有時需要劈柴生火、長時間深入巖洞或是趴在地上,還比如會遇上泥石流、滑坡。但正因為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他們積累了很多物種資源,發(fā)表了3個中國昆蟲新紀錄科:絲蝽科、海蝽科、涯蝽科。

謝強提到,未來他們將做出更多的努力,去認識昆蟲的物種多樣性。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更完整更可靠的昆蟲進化樹,為中國的昆蟲分類學和生態(tài)學研究做出更多的貢獻。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破解兜蘭繁殖密碼,讓兜蘭走進千家萬戶

兜蘭又稱拖鞋蘭、仙履蘭等,因其獨特的造型、絢麗的色彩、持久的觀賞期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是國際上的高檔花卉,屬于七大蘭科植物觀賞屬之一。目前確認的兜蘭屬植物已達到110種,而我國有34種,約占世界兜蘭的三分之一。雖然兜蘭種類較多,但因其經濟價值高,受環(huán)境的破壞以及過度采挖影響,野生兜蘭是世界上最瀕危的植物物種之一,所有種類均被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而被禁止交易,被稱為植物屆的“大熊貓”。

然而,兜蘭的繁殖難度非常大,在野外需要與真菌共生才能萌發(fā)且萌發(fā)率低,特別是其無性克隆技術是世界性的難題,因為切取兜蘭外植體進行培養(yǎng)組織時,極易被細菌或真菌污染。同時兜蘭的增殖速度非常慢,如多花型兜蘭一般需要5-6年生長才能開花結果。這也是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曾宋君研究員及其團隊一直努力解決的問題。曾宋君等在設施栽培時利用多種殺菌劑處理母株材料,外植體消毒的成功率可達70%;同時,他們對培養(yǎng)基與培養(yǎng)條件進行優(yōu)化,一些品種2個月內的增殖倍數可達3.5,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曾宋君還提到,當前市場上售賣的很多兜蘭品種都是從野外直接采挖的,這對野生種類造成了極大破壞。為了保護野生兜蘭,轉移并滿足人們對其需求,曾宋君研究團隊通過無菌播種繁殖大量的原生種,同時培育出觀賞價值更高的兜蘭雜交新品種,目前已經創(chuàng)制出新品種300多個,培育新品種數量位居中國第一。曾宋君希望通過產業(yè)化推廣使美麗的兜蘭走進千家萬戶。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尋找方言本字,保護方言文化

在各地方言里,常常會有一些說得出但念不出的字,如何才能找到這些方言對應的漢字呢?這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嚴修鴻經常做并且樂在其中的事。他分享了許多有意思的方言例子,比如網絡熱詞“炫飯”其實是來源于做鞋工藝“楦”,原本是用“楦頭”把鞋子撐開,引申意為把東西狠狠地填進去,炫飯、炫沙糖桔就是表達狂吃。在廣東,“雞胗”和“雞腎”是同個東西,盡管看字面意思是兩個不同的器官,但由于雞胗肉偏硬,“腎”的偏旁“臤”也有“堅實”的含義,所以把“雞胗”叫做“雞腎”,音義上是完全有理據的。

方言的發(fā)展也可以從古詩中窺見一二。唐詩中名句:“更上一層樓”、“勸君更進一杯酒”,“更”的意思是再次。而到了現代,“更”字更多是被“再”字替代了,我們大多數時候會說“再喝一杯”而不是“更喝一杯”。但是有些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古代的說話方式,比如廣東河源客家話、廣東粵語陽春話、福建閩北建甌話等,還發(fā)著類似于“更”字的音,表達著“再”的意思。然而類似不等于完全一致,要證明的確是“更“字,就得進行音和義的雙重考證。嚴修鴻從云南玉溪方言和永定客家話找到了參考例子,再加上在古書上查找印證,最后證明了”更“的確仍在方言中被使用著,僅僅是舌根聲母上發(fā)生了喉塞的變化。

我國有豐富的漢語方言,但由于人口流動和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加上許多方言未能以聲音和文字形式留存,許多地方方言正在消失。方言凝聚了許多古人的智慧和當地的風俗習慣,努力去保護傳承好方言,也是在保護中華文化。

如圖片無法顯示,請刷新頁面

本次活動的主持人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的黃博純,她以端莊大方的主持風格,帶領觀眾徜徉于人文與自然的星辰大海中。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http://eatcooks.com/a/guona/20230106/74557.html上一篇:上一篇:留學生行李箱里不后悔帶的“神器”——訊飛翻譯機
下一篇: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