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主頁 > 教育 > 我的“鎮(zhèn)櫥之寶”

我的“鎮(zhèn)櫥之寶”

作者:編輯 ? 時間:2018-10-22 ? 瀏覽:人次

我的導師李克紹先生是1910年生人,那時多數老師上課都是按課本講課,唯有李克紹先生講“傷寒論”不用二版《傷寒論講義》。先生是按徐云教務長主持設計的、體現“三基”精神的教學計劃200課時的標準,以二版教材順序展開推進,講授的內容則是自己的研究體會。

與此同時,先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動手編寫《傷寒論講義》。因為講義是第二學期才發(fā)下來,因此我在學堂上做了大量的筆記。這些筆記隨我從濟南到了沂源,被我精心保存,逃過了多年的“鼠劫”,10年后隨我來到了濟南,后來又幾經搬家也仍被小心存放,如今算起來已跟隨我55年了。這套裝訂隨意的課堂筆記,現在已成為我書櫥的“鎮(zhèn)櫥之寶”。

先生為1962級講授“傷寒論”結課之后,曾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總結。他把教學體會與經驗總結為五條:一是“以代表性的條文為主,用類同的條文作為補充或發(fā)揮”;二是“以原則性條文為主,引用同一理法的其他條文做具體說明”;三是“證候要結合臨床,刻畫逼真,避免公式化”;四是“方劑的運用,要從基本原則達到高度的靈活”;五是“癥狀的變化,既要掌握其個別的特點,又要找出其相互的聯(lián)系”。先生以這五條為綱,所撰寫的論文《談談〈傷寒論〉的教學經驗》發(fā)表在《中醫(yī)雜志》1964年第3期。

我們1962級的“中醫(yī)婦科學”是由周鳳梧老師講授的。據說周老師的祖籍是浙江省,后入籍山東臨邑,先生祖上三代行醫(yī),是醫(yī)門世家。那時先生還擔任省中醫(yī)院的內科主任,講“中醫(yī)婦科學”好像只是兼課。

給1962級上課時,周鳳梧老師已經五十多歲了,雖然已是中年,但仍不失往昔魁岸倜儻之風雅,平日里一身藏青色毛華達呢中山裝,挺括平整,氣度翩然。先生上課手不離教材,有時在講臺上踱著方步,娓娓道來。重點地方特別加以強調,如講到“經行先期”一節(jié)時,先生說:“有脹痛為實,不脹不痛為虛?!庇秩缰v到“肝腎虧損痛經”時,教材上說是腰部酸痛,先生則強調是“拘急痛”,此又是自己的經驗體會。在講到“胎衣不下”一節(jié)時,講義中附有外治法,說是用蓖麻肉一兩研細成膏涂產婦足心。先生說:“急癥時,地處山鄉(xiāng)僻壤之際,不失為一急用之法?!碑敃r聽起來,感覺有點神乎,后來我在工作中,遇上一例,驗證此法果然有效。

周鳳梧老師還略通水墨畫。大約在1980年9月,我去拜訪導師李克紹先生,李老師興致勃勃地指著墻上的一幅剛裝裱的水墨畫,畫中有用簡潔的幾筆勾勒出來的籬笆,又有五彩繽紛的菊花,襯以繁茂的綠葉,畫的核心是一只精神抖擻的小狗,從籬笆里躍了出來。李老師說:“這是鳳梧送給我的,你周老師會畫畫,他小我兩歲,他知道我屬狗?!?/p>

原來1980年10月正逢導師李克紹先生七十大壽,只是我長期在閉塞的山區(qū)工作,生活簡單,不明白人情世故,頗顯愚鈍,沒有反應過來,幾十年之后才猛然醒悟,與老伴說起未能給先生過一個大壽,心中十分慚愧內疚。老伴安慰我說:“你老爹老媽活到八九十歲,你不是也沒給他們老人家過一個大壽啊。”說的也是。我這人從大學的“大門”一步跨進閉塞、貧困山區(qū)小醫(yī)院的“豁口門”,于是就在山區(qū)小醫(yī)院的小圈子里轉悠,生活極為簡單、粗陋,對社會上的人情世故、繁文縟節(jié),多不領悟,甚不開竅。

周老師畫中的小狗從籬笆里騰躍出來,這個形象在導師還健在的時候,就常常在我的腦海里縈繞,但不解其意。導師仙逝之后,一日我在書房里為《傷寒論疑難解讀》里的一個問題冥想,冥冥中,神差鬼使般地又想到了這幅畫,我猛然醒悟,不由得高聲驚嘆:“我明白了!”我這一聲驚嘆把正在門廳里看報紙的老伴嚇了一跳,她埋怨道:“什么事,讓你一驚一乍的!”我說:“我終于明白了周老師給李老師畫的那幅畫的含意了?!薄爱嫷暮诵牟恢皇窃⒁饫罾蠋煂俟罚匾氖腔h笆攔不住這只精神炯炯的小狗,這只小狗已經從籬笆里騰躍出來了?!?/p>

周鳳梧老師真是一位聰穎的老先生。詩言志、畫傳意,周老師要傳達的“意”躍然紙上。那時李克紹先生的成名作《傷寒解惑論》剛出版不久,就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我早就從先生幾年來的“閑聊”中知道他們倆是好朋友,這本《傷寒解惑論》的序就是周老師寫的,導師還專門給我講過其中的詳細過程。

先生們傳道、授業(yè)、解惑,所講授的課各有精彩,從源到流,從史及論,從醫(yī)到藥,從理論到臨床,縱橫學問,融會貫通。一晃幾個春秋,我年齡增長了,知識豐富了,學問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文章摘選自《沂源山區(qū)從醫(yī)記》(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作者是著名中醫(yī)學教授李心機,該書講述了他在沂源山區(qū)行醫(yī)十年的心路歷程。全書共20章,以記敘文的形式將作者初到沂源的所見所聞、第一次出診的經歷、在臨床中應用經方治病的心得體會,以及如何在臨證中應用和研究傷寒理論等進行了細致的描繪。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2日第10版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http://eatcooks.com/a/jiaoyu/20181022/15544.html上一篇:上一篇:十年堅守,“書房計劃”落地
下一篇:下一篇:沒有了